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探珠江口“韧性南沙KB体育”生态防洪防涝体系如何抵御台风影响
实探珠江口“韧性南沙KB体育”生态防洪防涝体系如何抵御台风影响
时间:2023-09-17 15:55:09 点击次数:

  每年9至11月生成的“秋台风”,以其路径偏南且难以预测、“个小力大”易造成较严重损失的特点,成为我国防灾应灾的重要目标。近期接踵造访南粤的“苏拉”“海葵”,正是“秋台风”。

  韧性治理是基于城市化加速、社会复杂多变、自然灾害多发等情况而发展起来的新理念。韧性的本意是回弹、恢复,当极端天气来袭,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更应具备吸收、消减灾害影响的能力。

  广州市南沙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年轻城区,成为韧性城市建设新理念的试验田。今年7月,南沙获批为全省首个未来城市综合实证试点,实证技术集成示范区明珠湾核心区已在绿色低碳、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方面有诸多实践。而在南沙区最南端的现代农业区万顷沙镇,依托发达的珠江口水网建成防涝系统。上述两个区域在近期极端天气频繁影响下,未发生城市内涝情况。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日前实地走访南沙明珠湾核心区、万顷沙镇的绿洲水网,一探珠江口极具特色的生态防洪防涝体系。

  (广州南沙明珠湾核心区灵山岛尖生态堤,总长6.8公里、平均宽度80至100米,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受访者供图)

  9月1日12时,今年9号台风“苏拉”在距离香港东偏南方向约185公里的广东省东部海面上向西移动,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虽与“苏拉”尚有数百公里之隔,广州市最南端的南沙区已出现明显涨潮。记者看到,澎湃的江水漫过明珠湾灵山岛尖生态堤亲水平台之后,势能明显减弱,缓缓从透水地砖间退去。

  9月7日夜间至8日清晨,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影响,深圳、广州先后迎来今年最强降雨,部分区域出现严重内涝现象。南沙区全区24小时平均面雨量184毫米,其中东涌镇录得最大降雨量348.6毫米,区内多个地段水浸。记者8日上午来到灵山岛尖,雨势仍在加大,雨水落地后迅速向河岸生态堤排出,区域内路面均未发生影响车辆通行的水浸情况。

  “这个生态堤建设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20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很高,按照传统方式建的堤坝要很高,那就挡住了河岸景观,我们参考了粤港澳和国外城市的绿色理念,以宽度换高度,一级亲水平台采用越浪设计,避免了传统堤岸‘水利围城’。”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技术处工作人员陈真莲告诉记者。

  陈真莲介绍,灵山岛尖基于良好的生态本底建立“大海绵”体系,通过统筹外江堤岸、绿地、道路、建设地块、内河涌的水系流通关系,建立起生态防洪排涝体系,有效削弱海潮台风对珠江口区域的负面影响。其中,灵山岛尖南北两岸生态堤总长6.8公里、平均宽度80至100米,逐级设计了8.5米高防洪带、6.5米高程亲水平台、8.5米高程景观平台,可以满足200年一遇洪水的防浪消浪要求。

  同时,灵山岛尖统筹了市政道路、水系景观、地块开发等,建立起遍布全域的“小海绵”系统。新水系重塑了多条生态廊道,利用潮差引水、生态补水、水闸调度等方式,既增强了水体流动性,也能够发挥人工公园湖泊的调蓄、生态修复功能,保证水质和排水安全。

  “风暴潮最大的时候,可以看到洪水一浪接一浪地涌上景观平台,但都在可控范围内”,陈真莲说,灵山岛尖生态堤结合大小海绵统筹建设管理,使其先后经受住了2017年台风“天鸽”、2018年台风“山竹”、今年“苏拉”“海葵”和连年“龙舟水”的风暴潮、强降雨考验。

  9月7日以来,“海葵”残余环流的“列车”从粤东一路向西,其中影响广州南沙区7日至今持续性降水。据气象部门预测,降雨影响预计到11日才会结束。

  “我们从昨天就开始预排水,提前将排灌河的水基本排空,再关闭水闸保持内河涌低水位。强降雨来临后,灌溉河水位达到一定标准便开启泵站抽排约一小时。目前镇内农田排灌正常,连接水道的水闸已经打开排水,各条内河涌水位陆续下降。” 9月8日上午,万顷沙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小君向记者介绍道。

  根据监测,万顷沙镇9月8日3时内河涌最高水位约+1.2米,6时左右陆续开闸排水,内河涌自流排水,13时左右内河涌水位降至当天最低水位,21时左右,在当天第二个低潮水位陆续关闸。根据外江天文潮水位,如此动态往复。截至目前,该镇的农田均无发生内涝水浸情况。

  南沙区农业产值连续三年位列广州全市第一,仅万顷沙镇的农业产值就占全区约40%,番石榴种植面积约1.5万亩,莲藕种植面积约1300亩,海洋捕捞产量464吨,水产养殖上市量2.5万吨。

  既是农业重镇,又地处珠江口易发生强降雨、台风天气,万顷沙镇的水利设施成为守住生命线的重点工程。万顷沙镇区域内有两条水道和纵横分布的29条河涌,20世纪50年代起大兴水利,各河涌与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交接处均建有大型水闸,农田灌溉河与内河涌交接处设电动抽水泵。70多年来,通过持续维护和更新,这套水利系统保障了该镇农业生产稳健发展。

  “苏拉”刚过、“海葵”未至,9月6日记者来到万顷沙镇新安村,这里一座大型电动抽水泵站正“轰隆”作响。新安村是番石榴集中种植片区,一眼望不尽的绿油油农田下,整齐排布着排灌渠,沟渠连着排灌河。清亮的河水一端接入泵站。抽水泵运作起来,排灌河水位应声逐渐下落,不时见到小鱼跃出水面。

  工作人员介绍,9月以来两场台风天气对当地种植、养殖业并未造成严重影响,主要是市区镇村建立起的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确保雨情信息及时传达到基层,及时调度水闸和启动泵站设备对农田排灌河、内河涌进行动态水位调节。新安村的该座排涝站可以满足附近1200亩农田的排涝需求,全镇目前用于800-1200亩左右农田排水的排涝站有26座,此外,还有小型的临时抽水泵站300多座。

  “无论是台风雨、龙舟雨,万顷沙都比较少出现水浸情况。这几年万顷沙镇在排涝工作上下功夫。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农田不受浸就意味着农民今年的收成有了基本的保障。”刘小君说。

  现代化城市如明珠湾核心区,都市田园如万顷沙镇,两个片区为珠江口区域发展绿色生态的韧性城市,有效应对区域极端天气,都提供了典型案例。

  明珠湾位于五水汇湾处,是大湾区沿海城市地貌典型代表,外江、内河涌、湿地等海绵资源丰富,同时风暴潮洪自然冲击也较为猛烈。万顷沙镇属冲积平原,具有珠江口区域“河口特质、田园风格”的典型特征,雨量充沛,万顷沙最新镇志记载雨量年平均1748.3毫米。

  “大湾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有别于内陆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方地区。”陈真莲介绍,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明珠湾管理局等单位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已于今年5月批准通过,将于10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首个从大湾区的区域特色出发,覆盖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的技术指引。

  陈真莲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外江、河涌、湿地等水系资源丰富,生态敏感性高,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水系资源的保护,同时外江、河涌可作为径流雨水的主要载体,特别是受海潮及台风影响,潮位变化大,大湾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生态防洪措施,“北方、内陆城市水资源相对缺乏,所以海绵城市规程更注重渗,而大湾区土壤盐碱度大,渗透系数小,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减少下渗措施使用,增加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滞、蓄、净作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制定大湾区标准的急迫需求。”

  目前,灵山岛尖项目已先后荣获了国家首个最高等级——“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标识”、Construction21国内“可持续城区解决方案奖”第一名、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等国内外奖项。

  但是,参与规程编制专家坦言,目前项目复制推广的难点在于城市用地综合效益的平衡,“以宽度换高度的生态堤设计虽然可以实现安全性和景观性双提升,但是新开发建设的区域对于经济效益要求越来越高。珠三角各地实践中要投入如此高比例的绿地、人工湖、水网建设,将承担更大的发展压力。”KB体育

Copyright © 2012-2023 K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桂ICP备18002966号-3